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碳纤维,这种“神奇”的新材料具有高强度、低重量的特性,若将其运用于汽车车身、新能源电池包、低空载人机等,岂不是能大大提升性能?在安徽,一方是碳纤维材料制造企业,一方是整车、电池制造企业,一场对接会把他们的“手”拉到了一起。8月26日,安徽省汽车办举行碳纤维新材料专场对接会,碳纤维新材料企业、整车企业、整机制造企业、电池PACK包企业代表相聚一堂,旨在通过现场对接,扩大碳纤维新材料在汽车产业、低空经济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通新材料供需双方的“最后一公里”。碳纤维材料因为在汽车、低空经济等热门产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在当下新材料产业的变革潮流中深受关注。任何的产业创新都离不开应用场景支持,而具体新材料产业来说,其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应用。只有用起来,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变革才能逐步落地,预期的广阔前景才能真正“变现”为产业的增长空间。
蹒跚起步的碳纤维产业,能在安徽成就一段新的产业“传奇”吗?
多数人不了解,少数人一知半解。很多自行车玩家或许知道,碳纤维车架的自行车往往是“高端车的代表”,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车身重量,让骑行速度能提快一丁点儿。碳纤维,不仅仅是“轻”。这种新材料在工业界被誉为“黑色黄金”,它的强度是钢铁的5到8倍,但重量只有钢铁的1/4,具有高强、轻质、耐高温、耐腐蚀的特点,是减重增强的首选材料。国际相关机构(Technavio)预测,2023—2027年,车用碳纤维新材料市场规模将以6.2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27年,将达到181.63亿美元。目前,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需求持续增长,在汽车领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汽车产业是安徽的首位产业,正迅猛发展,低空经济也在加速崛起,成为新兴产业的“新势力”。对接会上,碳纤维新材料企业代表——安徽皓翔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向东做了现场路演,他现场阐述了碳纤维新材料的特点、亮点和公司的优势。
“当前,汽车领域只有部分高端车型应用了碳纤维材料,也只局限在汽车传动轴、引擎盖和内饰等方面,还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并不是因为碳纤维有多贵,最根本的是制造工艺难度较大,加工生产效率不高且需要复杂的应力计算,难以大规模量产,且良品率受限”。张向东解释说。张向东介绍,该公司具有三大核心技术,即碳纤维预浸浆料配方、高分子内膜一体成型配方、智能复合材料固化系统等,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高良品率。“另外,我们还能针对不同产品需求而调节配方,可以突出减重性或刚性。”“买家”们最关心什么
对接会不能仅凭卖家口说,潜在客户们也提出了很多专业性问题。 车企的采购方纷纷提问。比如江淮汽车集团供应链采购中心的负责人顾至平说,以前认为碳纤维材料主要应用于汽车内外饰,很少用于整车结构,最主要的就是成本因素,那么怎么控制成本?蔚来汽车产业规划高级经理周淼表示,蔚来ES5、ES6也有部分材料使用了碳纤维,但应用比较少,大规模供应和成本才是关键,那么成本构成来源是什么?
面对这一问题,张向东现场作答,我们测算过成本,并给出了一个成本价格,并表示量越大、成本越低,稳定性和价格在国内领先。成本的来源主要是人工和原材料,成本控制得比较好,产品有价格优势。奇瑞汽车研发总院功能材料研究部部长张俊华表示,要开发低成本的碳纤维材料,就要设计碳纤维材料的回收与再制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减轻材料成本,但目前这一领域还没有广泛推开。此外,检测与评价体系如何搭建,也是要考虑的问题,车企也很关心材料的质量。零重力飞机工业(合肥)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民用航空器生产的企业,这次该公司来了三个人,问得问题也非常专业和系统。该公司结构室副主任米莹娟认为,载人飞机目前很少应用碳纤维材料,最关心的就是材料的质量和强度问题,毕竟是要坐人的,安全是最核心的。随后她还详细询问了材料制造中的细节问题,问得既专业又深入。材料企业代表张向东都给予一一解答回应。这既是一场探讨新材料技术的“沙龙”,也是一场供需双方的对接洽谈会,不一定要谈出成果,也不一定要现场签约,对接会的本身,就是服务企业、促进合作的良好姿态。前不久,安徽省领导专门对碳纤维材料的应用作了批示,安徽省汽车办便举办了这场活动,这既反映安徽对于新行业新领域的前瞻性思维,也是探索新材料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低空经济产业跨界融合的创新之举。“举办这场碳纤维新材料专场对接会,聚焦‘碳纤维新材料’具体细分领域,搭建整零企业沟通交流平台,为的是扩大碳纤维新材料在汽车、低空经济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安徽省汽车办零部件推进组组长谢枫表示。前段时间,安徽省汽车办还举行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工作推进会暨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会议,发挥省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产业联盟作用,强化部门协同、落实责任分工、加大要素保障。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150.6万辆,同比增长46.7%,占全国的10.8%。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2.1万辆,同比增长81.4%,占全国12.6%。汽车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在产业链供应链的打造中,安徽各级政府部门有力发挥了“有形的手”的作用:制定政策、对接服务、规划引导。产业培育则是一个长期过程。政府既要积极搭台服务,也要守住行为边界。不缺位、不越位,坚持长期主义,以前瞻性眼光、系统性思维、整体性布局来精心培育产业生态。只要做好了这些,倒不妨有点“静待花开”的松弛和笃定:碳纤维这一“黑色黄金”正在走向金色未来。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就能迎来爆发性增长——这也是很多产业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本公号部分文章与《安徽日报》“江淮观察”专栏联动推出。欢迎私信或留言提供感兴趣的报道选题。
转载本文须得到授权。
星标☆“江淮观察”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